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回眸:丹江千里潤北國
來源:電力資訊 日期:2014-12-11
引子
公元978年,北宋王朝謀劃了一項宏大的水利工程:襄漢漕渠,史上又稱方城運河。
這項工程計劃從漢江支流白河開一條河道,引水北上,達于淮河水系的沙河,解決長江中上游及漢江湘江地區物資北運的問題。
浩大的工程動用民夫官兵約10萬人,牽動河南等地八州40余縣。當渠道開至今方城縣時,因當時的技術水平所限,地高水不能至,工程半途而廢,一項未竟的“南水北調”工程自此淹沒于歷史的風煙塵埃之中。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時序輪轉,歲月更替。1000多年后的今天,當我們佇立于方城縣襄漢漕渠遺跡旁,不遠處,氣勢宏偉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干渠已昂然穿越方城埡口,向著遠方的天際無限伸展。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長江的重要支流,亙古南流的丹江水,掉頭北上,開啟了遠赴京畿的新征程。
撫今追昔,心事浩茫。
5000年來,從大禹治水到李冰筑堰,從京杭大運河到南水北調,炎黃子孫秉承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在興利除害、江河安瀾的不懈追求中,鐫刻下一篇篇光輝壯麗的民族史詩。
60余年來,從一代偉人經略江河,提出天才構想,到數代國人焚膏繼晷、朝乾夕惕,中華兒女以氣吞山河的新時代精神,譜寫了一曲貫穿共和國歷史的輝煌樂章。
10余年來,在廣袤的神州大地,豫鄂兩省34.5萬移民泣別故園、浩蕩遷徙;數十萬建設者披星戴月、奮力鏖戰,一條縱貫三千里的大運河豪邁地流淌在世界的東方。
大江北去,繪曠世之華章;眾志成城,鑄千秋之豐碑。
煌煌新渠,利澤萬方。茲事偉哉,千古浩蕩。
民族精神的當代傳承
“辟九岳、掘九澤、通九江、定九州”,大禹治水的遠古傳說,彰顯了華夏先民不畏艱險、重整山河的雄渾氣魄。
這種氣魄,也是《周易》所揭示的中華民族之精神內核:“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滲入炎黃子孫血脈的這種精神,猶如一團永不熄滅的爝火,光耀歷史長河。
泱泱華夏,欲治國者先治水。一部中華文明史,也是一部治水史、一部知難而進的民族奮斗史。靈渠、都江堰、大運河……一座座名垂青史的水利工程,折射著華夏精神之光,薪火相傳,綿延萬代。
斗轉星移,歲月更迭。當時光的腳步行至1952年10月,在鄭州邙山,毛澤東凝望著滾滾東去的黃河水,沉吟道:“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
一代偉人的聲音穿越時空,與歷代治水先賢遙相呼應,寄托著海晏河清、人水相諧的千年夢想。南水北調這一戰略構想由此橫空出世,伴隨著新中國的歷史逶迤前行。
借水之夢,是新中國宏大治水戰略的一部分。一個新生的人民政權,雖然國力薄弱,但卻以“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謀劃治淮治黃建三峽,打響了一場興利除害、造福華夏的浩大戰役。
對于東方農耕文明而言,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攸關廟堂的安危和百姓的苦樂,攸關民族的貧弱與富強。放眼寰宇,以水為鄰,逐水而居,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性。
中國是個水患大國,災害頻仍。但相對而言,河湖枯竭、赤地千里的旱災,更是中華民族的心頭大患。
民國時期國內外學者曾利用《古今圖書集成》、《東華錄》以及其他文獻記載,對中國歷史上的水旱災害進行統計,均顯示旱災的次數多于水災。
干旱缺水,是驅之不去的中華之殤。
我國是世界上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假如世界上每人擁有一杯水,每個中國人只能擁有這杯水的1/4。預計在本世紀中葉,全國的用水總量將達到水資源可利用量的上限,水資源供需矛盾將越來越突出。
水資源的匱乏,已成為當今中國面臨的一道門檻,制約著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影響著古老神州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而華北地區,缺水之痛尤其令人揪心。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華北地區的水資源已大大透支,并造成了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水危機的巨大陰影籠罩著華北大地。那些曾被詩人深情謳歌的一條條北方的河,如今多已萎縮干枯,只剩下風在河床上流淌。
有一個事實或許讓你大為震驚:目前北京市的人均水資源量已不到100立方米,僅僅是沙漠國家以色列的約1/3。北京遠期存在17億立方米的用水缺口,若無外來調水補救,一年將有1/3的時間滴水全無。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歷史上并不缺水,但近幾十年來飽受缺水之苦,外流域調水和深層地下水開采量已超過天津市供水量的一半,屬重度缺水地區。
河北30多年來已經累計超采地下水1500億立方米,超采區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漏斗”,總面積6.7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量的1/3。
我省同樣是全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省份,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5。今夏中原遭遇63年來最嚴重旱情,河湖干涸、機井枯竭,景象觸目驚心。
幾十年來,廣袤的華北大地,四處是焦渴的呼喊。對一些地區來說,干旱缺水已經不是災年才會發生的事情,而是每時每刻都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我國的水資源總體匱乏,同時空間分布也很不均勻。全國水資源量的81%集中分布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而淮河及其以北地區,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的19%。京津冀地區以占全國1%的水資源承載了全國8%的人口和11%的經濟總量。
長江,這條全長6000多公里的世界第三大河,浩浩湯湯,豐沛充盈,水量相當于黃河的20倍,但每年約有94%以上的水白白流入大海。
大江北去,是實現水資源均衡分配的現實抉擇;大江北去,是自強不息民族精神的當代傳承。
1958年3月,中央正式決定動工興建丹江口水利樞紐,來自湖北、河南等地的10萬建設者,肩挑手扛,筑高壩、鎖蒼龍,邁出了實現南水北調夢想的堅實第一步。
其后,南水北調工程經歷了半個多世紀長期廣泛、艱辛縝密的勘察、論證工作。有反對之聲,有質疑之論,在往復詰難中,其理愈明。一次次論證,一次次試驗,為千秋偉業加載著保險系數與科技含量。
南水北調工程,并非世界上人工調配水資源的孤例。目前,全世界至少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成了350余項調水工程,遍布6大洲。
借水之夢,從偉人雄奇不羈的瑰麗想象,演進至審慎周密的科學規劃,描繪出一幅碧水北送、豪情萬里的壯麗長卷。
半個世紀的等待,神州大地終于勾勒出三條南北走向的運河軌跡,分東、中、西三條線路,從長江流域的下、中、上游向北方地區調水,規劃最終調水規模448億立方米,相當于北方再添一條奔騰的黃河。
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復《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當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工程舉行開工典禮,東線吹響建設號角,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在當今眾多的調水工程中,南水北調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冠軍”。
南水北調工程供水區域控制面積達145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陸地面積的15%,其中僅中線全長即達1432公里,包含水庫、河道、大壩、泵站、隧洞等,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巨型水利工程。其供水規模之大、調水線路之長、受益人口之多、受益范圍之廣均為世界之最。
一張巨大的水網正在神州大地鋪展延伸,未來將構建起的我國水資源配置“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新格局,不僅能大大緩解華北上億人口的飲水問題,而且將有效破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格局與水資源不匹配的難題。
在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前進道路上,總會發生一些影響深遠的重大事件,熔鑄成一種精神,積淀于民族記憶的深處。生于這個時代,見證了三峽工程“高峽出平湖”的夢想成真,見證了一渠清水濟京津的奇跡誕生,見證了中華民族精神的一次次華麗綻放。無疑,我們是幸運的!
世紀工程的中原擔當
中原,沃野千里,人文薈萃,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
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大幕開啟,這里再次成為主戰場,既有干線工程、配套工程,又有移民工程和水源工程,是沿線各省市中任務最重的省份,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原成則中線成!
移民最多。搬遷安置丹江口庫區移民16.54萬人,加上總干渠沿線征遷群眾,共計22萬人,是中線工程移民征遷群眾數量最多的省份。
干渠最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干渠長1277公里,我省占全線的57%,超過了河北段和北京段的總長度。
開工最晚。河北段、北京段工程從2003年年底相繼開工,2005年已經實現全線開工。我省境內黃河以南段工程2011年才破土動工,比其他段開工整整晚了6年,而主體工程完工時間都是2013年年底,加之高溫、雨雪天氣影響,讓原本捉襟見肘的工期緊上加緊。
難度最大。我省干渠工程中各種交叉建筑物密集,渠首大壩、大型隧洞、渡槽、橋梁、倒虹吸等1254座,平均每公里達到1.7座,其中公路橋梁767座、鐵路穿越27處。
中原大地上的工程,很多都是“硬骨頭”,穿黃隧洞掘進、沙河渡槽預制吊裝等可謂世界級技術難題。被稱為“土工界的癌癥”的膨脹土(巖)也特別“偏愛”我省,中線干渠穿越膨脹土(巖)渠段累計長約340公里,大部分在我省境內。高填方、高地下水位、煤礦采空區等難點渠段也較多。
此外,焦作是整個中線工程唯一從主城區穿越的城市,涉及3890多戶居民。這么大規模的拆遷在焦作城市建設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國治水史上也不多見。
配套工程連通總干渠與各受水市縣,是確保丹江水流向千家萬戶的重要一環。我省配套工程建設任務也十分艱巨,輸水線路總長1000公里,通過總干渠的39個分水口,向11個省轄市以及34個縣(市、區)供水。點多、面廣、線長,穿越工程、設計變更、城區段地下頂進,難題層出不窮。
建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河南的神圣使命,是河南服務全國大局的責任擔當,是擺在省委省政府面前的一道嚴峻考題,是對執政能力、決策水平的一次嚴格檢驗,也彰顯著黨員干部的為民情懷和宗旨意識。
幾屆省委省政府都將南水北調工程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強化領導、完善政策、統籌協調、為民務實,省委書記郭庚茂、省長謝伏瞻多次深入調研,及時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分管省領導把南水北調工作作為重中之重,親力親為,靠前指揮。各級黨委政府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干部克難攻堅,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凝聚起推動工程建設的強大動力。
移民工作是鑄造千秋偉業的第一塊基石,舉足輕重,攸關成敗。
為確保工程源頭順利開工,國務院2003年下達了“停建令”,“不發展”成了庫區的硬道理,經濟水平在一個時期內處于停滯狀態,有人甚至把這里稱為“中國最后的原始部落”。每逢刮風下雨,從縣領導到鄉鎮干部,都心驚肉跳睡不著覺,生怕塌房子出人命。
千秋偉業不容有失,移民群眾亟待發展。大干問題很大,小干問題不小,晚干不如早干,慢干不如快干。
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對黨中央、國務院作出莊嚴承諾:四年任務兩年完成!
提出這一目標,河南承受著巨大壓力:三峽工程移民中農村人口45萬人,搬了17年;小浪底水庫河南移民16萬人,搬遷了11年。兩年內完成16.54萬移民搬遷任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絕無僅有。
我省成立了省委副書記任政委、分管副省長任指揮長的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指揮部,負責全省的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各有關市縣黨委政府,也相應成立了領導小組和移民安置指揮部。
我省實行了庫區移民遷安包縣工作責任制,省直25個廳局分包有移民遷安任務的25個縣(市、區)。省直36個部門都根據要求制定了具體細化措施,向移民征遷安置市、縣撥付了支持資金50多億元。
集全省之力、匯全省之智,丹江口庫區移民工作順利實現了“四年任務兩年完成”的目標,16.54萬人不傷、不亡、不漏一人,創造了中國移民史上的奇跡。
世界銀行原社會政策與社會學高級顧問、來自美國的邁克爾·M·塞尼博士,考察我省丹江口庫區移民新村后這樣感嘆:丹江口庫區移民是一項偉大的工程,這項奇跡只有在中國能夠完成,其他國家都應向中國學習!
南水北調縱貫華北,跨越千障關山,工程建設艱辛繁難,在水利工程專家眼中,其復雜性遠遠超過三峽、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包括河道、大壩、泵站、隧洞、渡槽、暗涵、倒虹吸等,沿途與鐵路、公路、管道、光纜等交叉,加之工程建設又處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期、改革攻堅期和矛盾凸顯期,涉及眾多地區、眾多部門利益關系的調整。
全省上下萬眾一心、共襄盛舉,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特事特辦,無數的力量在千里干渠上匯聚。服從國家大局、建設好南水北調工程成為全省上下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行動,為工程建設提供了良好政治生態保障。
鄭州鐵路局、省交通廳和各地黨委、政府對跨渠鐵路公路交叉工程建設高度重視,主要領導親力親為,靠前指揮。省國土資源廳、省公安廳、省安監局以及有關省轄市政府針對砂石料供應緊張問題,積極協調,圓滿解決。省政府移民辦、省通信管理局、省電力公司及各級各有關部門積極妥善解決征遷遺留問題,臨時用地移交、專項遷建等問題得到及時妥善解決,保證了工程建設順利進行。
國逢大事,奮袂而起,披肝瀝膽,克難攻堅。在這場風云激蕩的建設大潮中,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我省廣大移民征遷干部與工程建設者譜寫了一曲浩蕩激昂的奮斗之歌、為民之歌。一部南水北調建設史,就是無數基層黨員干部、普通建設者的奉獻史。
在艱苦卓絕的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為民務實、無私奉獻的移民干部,有拔下針頭偷偷跑回移民新村工地的王玉獻,有面對個別移民群眾打罵始終微笑以對的女鄉長向曉麗,有累得失聲面對面只能短信交流的鎮干部徐虎、張廣東……
在丹江口庫區的移民工作中,還先后有13名同志犧牲在第一線,他們用人間大愛托起了移民幸福的明天,書寫了中國水利移民史上的感人一頁。
2010年4月16日下午,連續忙了幾天幾夜的淅川縣委機關黨委副書記馬有志,乘車趕往他包的移民村。還沒出縣城,馬有志突然暈了過去,經搶救無效,年僅52歲的馬有志離開了人世。他曾對妻子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我要是為農民走了,這輩子沒啥遺憾!”
當一切塵埃落定,搬遷群眾啟程之時,在歡送的隊伍里再也看不見他們熟悉的身影。渠首大地,這些平凡普通的黨員遠去了,但一份赤誠情懷、一種大義擔當卻永駐人間。
在千里干渠的建設工地上,也涌現出一大批默默奉獻、創新進取的優秀建設者。
2011年短短的一年時間,方城六標項目經理陳建國失去了母親和哥哥兩位親人。陳建國一方面為了照顧老父盡孝,一方面不誤工作盡忠,毅然決然地把已經75歲、病魔纏身的父親接到工地上,帶著老父修干渠。
為搶工期,禹長段七標項目部經理潘奎生帶領近千人與幾百臺機車,在8公里的戰線上,輪班日夜奮戰。潘奎生累成重病,每天一早到醫院治療后,輸液瓶掛在車頂,又急匆匆趕回工地。
“10年來,全省各級各部門上下一心、統籌協作,把南水北調當做光榮的歷史使命和為人民群眾謀福祉的政治責任,攻克了一道道難關,打贏了一場場硬仗,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卓越不凡的答卷。”省南水北調辦主任王小平說。
移民群眾的家國情懷
因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淅川縣倉房鎮沿江村的何肇勝一生都在搬遷。
1959年,23歲的他遠赴曠無人煙、一片荒涼的青藏高原,后返流淅川;1966年,30歲的他,再遷湖北荊門,然后又返回老家;2005年,丹江口大壩加高工程開工,蓄水水位將提高到170米,正好又淹沒了老何的房子,他只能再次搬遷;2011年5月,70多歲的老人又一次踏上遷徙之路,搬遷到黃河以北太行山下的輝縣常村鎮沿江村。
何肇勝遷徙不定的一生,是丹江口水庫移民史的縮影。
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意味著一次史無前例的移民大搬遷,豫鄂兩省共有34.5萬移民泣別故園、遠赴他鄉,在陌生的天地里重新扎根生長。
移民工作關系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成敗,舍小家顧大家的千千萬萬移民,奠定了千秋偉業的第一塊基石。
據《淅川縣移民志》記載:
1958年,丹江口大壩開工,1959年淅川縣2.2萬人移民青海。
1961年,大壩圍堰壅水,丹江岸邊的淅川縣又有2.6萬人搬出庫區。
1964年,國家同意丹江口水庫工程恢復施工。
1966年-1968年,3批近7萬人搬遷到湖北的3個地區。
1971年-1978年,因水庫加高,淅川縣又有8萬多人搬遷到縣內其他地區。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后,為了保證丹江水全程自流到京,需要把丹江口大壩加高,由原來的162米增加到176.6米,水域面積擴至1050平方公里,由此造成大量農田、房屋被淹。其中淅川縣再次被淹沒的面積達144平方公里,涉及11個鄉鎮、1276個村民小組,搬遷人口16.54萬,占全縣人口的1/4以上。淅川因此成為中國水利移民第一大縣。
2008年11月7日,我省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工作正式啟動,一場聲勢浩大的移民搬遷工作全面展開。
移民搬遷,這是一首交織著悲傷與希望的史詩,這是一曲演繹著斷裂與重生的交響樂,讀之令人潸然淚下,聞之令人蕩氣回腸。
丹江之畔,移民世世代代生于斯長于斯的美麗家園,古村野渡,漁歌帆影。
故土難離是中國人幾千年來融于血脈的觀念,頃刻之間,從溫暖富饒的楚漢之地一路向北,痛別祖祖輩輩生活勞作的家園,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場艱難的抉擇和心靈的考驗。
“丹江水甜啊,但再也喝不上了。”古稀之年離別家鄉,何肇勝老淚縱橫。
這是大搬遷中司空見慣又感人至深的場景:白發蒼蒼的老人讓兒孫扶著,回到了那破舊的土坯瓦房前,轉來轉去,無限憂傷地回味著什么。最后,老人伸手從房檐上抽下一片長滿青苔的瓦揣到懷里,又抓把土裝進口袋里,作為思鄉懷舊的情感寄托。
提升后的水位線,把倉房鎮胡坡村一分為二。搬遷之日,70多歲的楊奶奶泣不成聲:“搬吧,舍不得女兒;不搬吧,舍不得兒子。”此時,村頭大槐樹上的喇叭里一曲《父老鄉親》在空中回蕩:我生在一個小山村,那里有我的父老鄉親,胡子里長滿故事,憨笑中埋著鄉音……
但移民是最可愛的人,他們忍辱負重、顧全大局,一句“國家需要”,毅然遷出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故土、遠赴他鄉。曾經滿載歡聲笑語的家園,將淹沒于萬頃碧波之下。16.54萬淅川百姓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移民史,創造了彪炳史冊的偉大移民精神。
香花鎮劉樓村村民趙福祿10年前在丹江邊開飯店,專做丹江魚生意,搬遷前已經投入600多萬元,每年收入80多萬元。但為了南水北調工程,他毅然帶頭簽訂了搬遷協議。
魚關村70歲的村民吳姣娥,當年是從湖北大柴湖返遷回來的。這次大移民,她的9個孩子中有6個將分別遷往3個安置地。深明大義的老人忍住骨肉分離之痛,對孩子說:“北京能喝上咱家的水,也是咱的光榮,不要讓國家作難了,走吧。”
九重鎮王家村因干渠征遷既要遷祖墳,又要拆房子,村民們誰也不想第一個“出頭”,抵觸情緒非常大。這時,村里的黨員尚付先帶頭遷墳拆房,一下子打開了僵局。
2011年10月26日,這一天注定要載入史冊。中牟縣官渡鎮移民安置點彩旗招展,鑼鼓喧天,來自淅川縣金河鎮金源社區的247名移民順利入住移民新村。至此,全省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外遷移民搬遷工作圓滿完成。
搬遷任務完成了,但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新舊問題交織、矛盾糾紛叢生的移民村,要扎根生長,也急需政府和社會幫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移民后期幫扶工作,出臺了《關于加強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后期幫扶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幫扶資金累計50多億元。
“發展是解決移民問題的關鍵,我省近年全力推進‘強村富民’戰略,以此謀求移民村的長治久安。”省政府移民辦主任崔軍說。
在實施“強村富民”戰略中,全省移民村按照“一村一品”的產業路徑發展,形成了一大批特色鮮明的專業村,引發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
目前,“強村富民”戰略已在全省所有移民村全面實施。丹江口庫區移民人均收入已由搬遷前的4200元增至8000多元,老庫區移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
在幫扶移民發展的過程中,我省還注重壯大集體經濟。丹江口庫區共208個移民村,目前有集體收入的村已超過80%,集體收入超50萬元的村子有30多個,輝縣市侯家坡村去年集體收入已突破200萬元。
今年9月21日,輝縣市常村鎮的朱彥波和峪河鎮的袁媛喜結良緣。一對新人的特殊之處在于,新郎朱彥波是丹江口庫區移民,而新娘袁媛則是輝縣市本地人。
在廣大移民村里,這樣的結合方式正變得越來越多,移民的根扎得越來越牢。
16.54萬移民,其人生軌跡因為國家建設猝然發生改變,如今淚水早已擦干,歡笑浮現面龐,新的種子已在這里種下,新的夢想正在這里實現,短短數年間,他鄉已成故鄉。
波瀾壯闊的大搬遷,有太多震撼人心的場景,有太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有太多刻骨銘心的記憶。這一種“顧全大局、克難攻堅、團結拼搏、無私奉獻”的移民精神,將永遠激勵中原兒女鏗鏘前行。
十萬大軍的千里鏖戰
半個多世紀前,10萬林州兒女,艱苦奮斗、百折不撓,在崇山峻嶺間修筑了一條人工天河,古老中原的一面精神之旗,飄揚在巍巍太行,飄揚在神州大地。
面對再造中華新水脈的神圣歷史使命,中原建設者扛起沉甸甸的責任,懷著赤誠之心破難關、克天塹,10萬雄師揮戈進軍,歷經10年艱辛奮戰,在中原大地上修筑了一條雄偉壯麗的大運河,在新時代續寫了紅旗渠精神的不朽篇章。
穿黃工程是南水北調中線的咽喉工程,“穿黃不通,千里無功”是許多施工人員掛在嘴邊的話。穿黃隧洞讓長江與黃河深情“牽手”,而這場浪漫邂逅的背后,是一次次艱難的技術攻關。
在穿越大江大河的隧道施工中,穿黃工程是國內盾構領域在高地下水,充滿泥沙、淤泥等復合沉積地層中的第一次穿越,是國內第一條穿越黃河的輸水隧道,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
如何從黃河底下復雜的地層中開鑿數千米的隧洞?如何保證隧洞能承受黃河河水和河床的沉重壓力而不漏水?這些巨大的難題,不僅在國內無先例可循,在國際水利工程界也難求借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項目部耗費2億多元引進了德國的盾構機,又組織技術骨干、邀請國內專家組成一個個攻關小組,全力尋求破解之道。經過技術人員的刻苦鉆研,穿黃工程先后攻克了7項在國內外具有挑戰性的技術難題。
隨著一個個技術難題的成功破解,全長4.25公里的穿黃工程兩條隧洞順利完工,上游洞誤差不超過5厘米,下游洞誤差不超過3厘米,盾構精度大大高于誤差不超過10厘米的設計要求。
在建設者10年艱辛努力下,長江黃河已實現了浪漫的“會師”,這樣的壯麗詩篇早已超越了文人騷客的雄奇想象。
南水北調中線干渠行進至魯山縣寶豐縣交界處時,遇到了另一個大難題:如何跨越寬闊的沙河、大浪河、將相河三條河流。
如今,沙河渡槽像一條氣勢雄偉的巨龍,橫亙于三條河流之上,丹江水從高空中汩汩滔滔流向遠方。
沙河渡槽綜合規模位列世界第一,全長11.9公里,設計和施工中多項技術在國內外處于領先水平,渡槽槽身為鋼筋混凝土U形槽,單跨長為30米,最大高度達9.6米,單槽重1200噸,跨度大槽壁薄槽身重,施工起來難度極大。
沙河渡槽采用槽上運槽的方法進行架設安裝,需將架槽機架設在只有35厘米厚的槽身薄壁上,再吊裝槽身架設在下一個槽墩上,一次吊裝重量達1200噸,相當于吊起由20節車廂組成的滿載運煤火車,這種槽體結構設計、施工技術都屬世界首創。
除了架槽施工外,槽片之間連接處的滲水問題也是工程技術的另一大難題。為了防止漏水并便于維修更換,工程技術人員經過反復摸索嘗試,最終選擇采用橡膠止水方法,以橡膠、混凝土、鋼板、特制膠黏結縫隙。
沙河渡槽的建設者們經過刻苦攻關,不但確保了工程如期推進,而且架槽誤差不超過1厘米。在今年進行的多次充水試驗中,沙河渡槽均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位于平頂山的穿越焦柳鐵路西暗渠工程堪稱“亞洲第一頂”。
工程主要有兩大難,一是在繁忙的焦柳鐵路上施工。焦柳鐵路每天有260多列列車運行,平均行車間隔7分鐘。首先要在鐵路上將鐵軌架空,施工只能抓住零星的間隔時間,高峰時300多人集中在只有86米的架空范圍內作業。一旦發生意外,后果不堪設想。
二是雙層頂進施工。工程采用上下兩層頂進施工,技術要求非常高,不能有絲毫偏差。頂進施工要先預制一座52.2米長,35米寬,8.5米高,重達8678噸的6孔連續框架式格構梁作為上層結構,一次頂入鐵路線下。下層結構采用六節11.6米高、23米長的預制分離式框架橋作為南水北調的過水通道,分三列在上層結構下部頂進。頂推的結構物寬度及噸位接近目前國內同類工程最大值,結構形式和工藝難度堪稱“亞洲第一”,世界罕見。
已到退休年齡的徐開富出任項目經理,毅然挑起了南水北調穿越焦柳鐵路的重擔。當工程進入最關鍵的60天時,徐開富吃住在工地,幾乎每天凌晨兩點左右就到現場巡視。在他的帶領下,廣大建設者全力以赴、夙夜奮戰,工程最終以安全零事故如期完工,“亞洲第一難題”順利破解。
在黃河以南段工程中,方城六標地質條件最為復雜。該標段全長7.55公里,其中膨脹土5.5公里、硬巖近1公里、高滲水地層近3公里。
面對各種嚴峻考驗,項目經理陳建國組織項目團隊成員,不等不靠,勇于創新,敢闖敢試。
方城六標有一段近1公里長的渠道,里面全是十幾米厚的淤泥,開挖十分困難。陳建國與挖掘機司機商量,把一塊塊厚鋼板焊起來,又在鋼板上焊上一條條鋼筋棍,先在淤泥上鋪上碎沙石,再蓋上鋼板,將挖掘機開到鋼板上,使得淤泥開挖作業順利進行。
類似的創新方法還有很多,比如他不惜成本購買鍋爐,在冬天預制橋梁時采取蒸汽加溫養護,使橋梁預制不因天氣寒冷而停工;再如在改性土施工中,大膽使用路拌法與場拌法相結合,在保證施工質量的前提下,提高了工作效率。
寶郟一標工程被業內專家稱為“南水北調工程的縮影”,地下水水位高,地質構造復雜,渠道穿村過戶,征地拆遷難度大……
“我們不能改變環境,只有適應環境,變壓力為動力。”項目經理陳學才說。
針對全線石方爆破量大、毗鄰村莊等問題,他采用液壓錘碎石方案施工,此方案不但進度快、不擾民,安全性還高。針對頁巖段原設計渠道襯砌存在沙礫墊層遇水沉降,導致上部混凝土面板下沉開裂和下部面板隆起等難題,他和項目部技術人員反復論證,最終采用了無砂混凝土襯砌方案。業內專家認為,這是一項重大的技術創新成果,為項目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千千萬萬個大禹式的建設者,以神圣的使命感,克難攻堅、夙夜奮戰,奏響了一曲驚天動地、氣勢磅礴的時代壯歌。他們就像無數涓涓細流,匯聚成了南水北調這條澎湃激蕩的生命之河;就如同塊塊山間巖石,夯實了南水北調這座千秋豐碑的堅固基石。
呵護碧水的莊嚴承諾
一渠連南北,共飲丹江水。三千里關山阻隔,從遙遠的丹江調水入京,南水北調工程的成敗在水質。
作為核心水源地,面對水質保護問題,河南做出了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的莊嚴承諾,義不容辭地扛起了沉甸甸的責任。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共涉及南陽、洛陽、三門峽3個省轄市的淅川、西峽、內鄉、欒川、盧氏5個縣和鄧州市,流域總面積為7815平方公里。水源區內總人口132.14萬人。匯入丹江口水庫的主要支流有丹江、老灌河、淇河、蛇尾河和丁河。
在水源區,一場聲勢浩大的治污戰役已持續多年。我省積極行動,關停并轉污染企業,引導各縣市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走綠色發展之路,實現水清民富的雙贏夢想。
同時,我省積極實施《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建立完善了省聯席會議制度,形成了上下聯動、協作配合、務實高效的工作局面,每半月對水源區縣市項目進展情況進行督導。
水源保護區所及的南陽、洛陽、三門峽3個省轄市、6個市縣,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硬手斬污,強力扼污,關停并轉企業801家,10年累計損失70多億元。
南陽泰龍紙業原本是淅川縣的明星企業,每年納稅超千萬元,但造紙是重污染項目,泰龍紙業每天產生的1萬多噸污水,都排入丹江口水庫的支流鸛河。2004年,南陽市痛下決
心關停了泰龍公司的紙漿生產線,上千工人下崗待業,目前該公司已完成轉型,新上電動車專用電池生產項目。
關停污染企業,點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因為農業生產造成的面源污染,治理起來更加不易。
丹江兩岸,一場農業大變革已拉開帷幕,水源區各縣市大力推廣生態農業,改變傳統耕作方式,為實現水清民富的雙贏目標,探索出一條成功路徑。
我省水源區普遍采取測土配方施肥和化肥深施的方法,調整施肥結構,推廣使用有機肥、沼肥和綠肥;在蔬菜、果樹、茶葉、中草藥上,禁止使用高毒和高殘留農藥,引導農民使用安全、高效、經濟農藥,采取物理、生物、化學等綜合防治措施;在水源地大力發展以沼氣為主的生態能源工程,使農業廢棄物及人畜糞便得到了有效處理和轉化。
一望無際的竹柳、漫山遍野的茶樹、郁郁蔥蔥的湖桑……如今沿丹江而下,你會看到這樣的美景。
目前,西峽縣種植獼猴桃面積已達10萬畝,野生獼猴桃面積達30萬畝,中藥材30萬畝,在299個行政村中,“果藥菌”產業“一村一品”達160個,涉及20萬農民。
淅川縣已在丹江口庫區種植茶葉3萬余畝、種植金銀花2.8萬畝、薄殼核桃1萬多畝。淅川縣計劃利用5年時間,高標準建設13萬畝優質茶產業種植基地和10萬畝優質金銀花種植基地,力爭將淅川建設成為全國重要的有機茶生產集散地和全國最大的金銀花產業基地,將丹江口庫區打造成全國重要的生態示范區。
上世紀5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庫時,淹沒了淅川50萬畝土地。為解決庫區群眾生活問題,1997年淅川制定了“百里萬箱
下丹江”的網箱養魚目標。丹江口庫區淅川境內共有網箱4萬多個,涉及群眾2.8萬人。
但網箱養魚給庫區水質帶來了一定危害。淅川縣不等不靠,采取以獎代補的辦法對養魚戶進行補貼,全面取締網箱養魚。一紙禁令,萬千漁民洗腳上岸。
不僅僅產業在轉型,生活在丹江兩岸的淅川人也在轉型。為保護一庫清水,自幼生活在丹江口水庫岸邊的張小偉,關掉了漁船上的飯店,當起了護水員。他告訴記者,以前餐飲船多,一些人把臟東西直接倒河里,污染水質。“假如咱自己吃水,誰要是把手在咱的水缸里沾沾,心里都不美,要是給污染了更接受不了。”
如今,淅川縣每年拿出2000多萬元,從縣直單位、庫周鄉鎮和保潔公司抽調人員1900余人成立5支護水隊伍,對城區河道和重點部位的垃圾、堆積物、漂浮物進行經常性巡查、全天候保潔,并對破壞生態、污染水質的行為進行聯合打擊。
確保一渠清水永續北送,在守護好丹江口水庫這口“大水缸”之外,干渠兩側也是防范重點。
總干渠水源保護區范圍涉及南陽、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安陽8個省轄市的35個縣(市、區),特別是總干渠穿越焦作市中心城區,穿越南陽市、鄭州市、新鄉市、鶴壁市、安陽市及10余座縣城的郊區,沿線人口稠密,城鎮村莊眾多,水質保護任務同樣艱巨。
為保護干線水質,2010年省政府頒布了《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總干渠(河南段)兩側水源保護區劃定方案》,共劃定水源保護區面積3054.43平方公里,其中一級保護區面積203.17平方公里,二級保護區面積2851.26平方公里。目前,已有200多家存在污染隱患的企業被拒之門外。
一泓碧水,不僅能解決鄭州航空港的缺水難題,還將為其增加一條靚麗的生態走廊。航空港干渠兩側將實行高標準綠化,規劃建設的林業生態公園、人行步道錯落有致,航空港多了一張熠熠生輝的生態名片。
這是河南段干渠兩側綠化的一個縮影。
我省決定在南水北調干渠兩側各栽植寬度100米以上綠化帶,建設南水北調生態走廊。如今,千里干渠畔,兩條靚麗的生態綠絲帶已初具規模,靜靜守護著一渠清水。
目前,《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內的181個項目中,163個項目已順利完工,占全部項目的90%,超額完成了國家確定的目標任務,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12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由44%提高到76%,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艱辛努力不尋常,一泓碧水映輝煌。今天,丹江口水庫猶如一顆碧綠明珠,靜臥于滿目蒼翠的群山之中。監測結果顯示,河南境內丹江口庫區水質始終穩定保持在II類標準,其他主要入庫河流水質滿足水功能區目標要求。甘甜的丹江水,將源源不斷地流向遠方的千家萬戶。
結語
丹水湯湯,揚波萬重;南啟淅川,北通京津。古老神州豪情涌動,奏響民族復興進程中的一曲壯歌。
這是一條碧波蕩漾的生命之渠,穿越黃河,挽起海河,丹江水以最合理的方式流動,采擷江南綠色,點染北國生機。
這是一條奔涌澎湃的力量之渠,八方鼎力,眾志成城,廣大移民和建設者,于此凝聚萬千心血。
這是一條光耀千秋的精神之渠,一泓碧水,映照古今,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勇于創新、求真務實的新時代精神,中原大地上的愚公精神、紅旗渠精神、焦裕祿精神,在此匯聚升華,凝結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動力。信息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