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政策不平衡 電解鋁產能過剩深陷重圍
來源:電力資訊 日期:2014-12-11
近日,記者在北京、內蒙古等地調研了解到,目前國內電解鋁產能嚴重過剩,全行業虧損面達90%以上。由于不同企業和不同區域電價政策不平衡、產能跨省區轉移政策不明、地方政府態度不積極等,過剩產能化解仍存諸多困難。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秘書長王華俊說,2014年一季度,中經有色金屬產業預警指數為73.3,比去年四季度下降6.7個點,繼續在“淺藍燈”區運行,初步判斷產能過剩依舊是行業面臨的關鍵問題,尤其是電解鋁產業。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國家統計局等機構統計顯示,2013年國內電解鋁產量為2205萬噸,占全國3200萬噸總產能的68.9%。產能利用率已低于70%,屬于嚴重過剩。
中國鋁業公司研究室副主任趙秀富向記者介紹說,電解鋁產能嚴重過剩使國家成為最大的受害者,目前全國閑置電解鋁產能1000萬噸,即閑置資產1200億元,造成社會財富大浪費。此外,企業之間惡性競爭,專業型電解鋁生產企業被淘汰后可能使行業發展倒退。
部分業內人士和專家表示,電力成本占電解鋁生產成本的一半左右,企業之間和區域之間的電價政策不平衡,迫使電解鋁企業在可建自備電廠的地區新建工廠,但高成本地區的原有產能沒能退出,或者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和渠道違規建設自備電廠,以降低成本謀求生存,這是造成并加劇電解鋁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電價政策不平衡成為化解電解鋁產能嚴重過剩的主要難題。記者采訪了解到,電解鋁企業是否建有自備電廠或能否自己供電,在生產成本、利潤方面相差懸殊。東方希望包頭稀土鋁業有限公司副總裁彭建南說,公司有86萬噸電解鋁、1320兆瓦自備電廠的產能規模,并以“熱電聯產”方式給18萬戶、1400平方米的居民供暖,自備電單位電價0.3元左右,每噸鋁的生產成本約13000元,利潤超過50元,“一季度全行業嚴重虧損的狀況下,我們生產電解鋁20.5萬噸,發電26億度,盈利4000萬元”。與此對比明顯的是包頭鋁業有限公司,由于沒有自備電廠,網購電價每度超過0.4元,每噸鋁成本近15000元,虧損 2000元左右。
電價成本的巨大差別使企業想盡辦法違規上馬低成本的“電—鋁”項目。趙秀富說,2003年后很多民營資本以“煤—電—鋁” 或局域電網模式進入鋁業,2005年后能源企業以自供電方式大舉進入鋁業,使投資一浪高過一浪,產能快速膨脹,然而目前全國僅有600多萬噸電解鋁產能持有國家發改委批復的“準生證”,更多自備電廠未經國家審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研究部部長趙昌文說,2010年5月國家發改委取消對高耗能企業的電價優惠,使河南電解鋁企業每度電多花0.12元,噸鋁成本上漲1700元,隨著新疆等地電價優勢凸顯,上千萬噸的新增產能進入新疆,而中東部地區原有產能沒有退出,進一步加劇過剩。
此外國務院關于化解過剩產能的指導意見出臺后,跨省區的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沒有具體實施方案,造成高成本落后產能不敢轉移,持觀望心態。地方政府出于種種壓力,對高成本落后產能的退出態度不積極,阻礙過剩產能的化解。
部分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化解電解鋁過剩產能關系國家經濟安全,宜考慮從電價政策、退出補貼、等量或減量置換等方面為化解過剩產能創造良好環境。
一是形成更加公平、市場化的電價政策。王華俊說,政府宜結合電力體制改革,把電解鋁直購電工作落到實處,并解決電解鋁自備電廠并網費問題。建議考慮在條件成熟的地區推行合理并網費標準,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建立利益共享機制,支持電解鋁布局結構調整,有效化解產能過剩。
彭建南說,政府宜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支持有條件的自備電廠孤網運行,實現對電解鋁項目真正的直供電。同時呼吁有關部門落實執行關于自備電廠系統備用費由“按自發自用電量交納調整為按電網所能提供的備用容量方式交納”政策,降低“過網費”,破解目前電網、自備電、直購電、孤網電不同供電方式造成的價格差。此外,建議出臺大用戶和發電企業均受益的直購電政策措施,按市場化方式運作,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力爭實現互利共贏。
中國鋁業公司研究室主任楊燕青告訴記者,電價政策改革可分兩步實施:第一步,允許像電解鋁企業這樣的用電大戶建設自備電廠和局域電網,實現電解鋁的電力自供;第二步,改革電力體制,實行網運分離,使電網成為非營利的公用部門,發電企業成為市場主體,電價實行市場化定價,最終形成公平競爭的電力市場環境。
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原材料工業處處長任玉祥、中國鋁業公司研究室主任楊燕青等人建議,國家宜明確電解鋁企業產能跨省區等量、減量置換政策。比如,中央企業電解鋁分布在不同的省區,其中東部地區由于電價高導致電解鋁失去市場競爭力而需要退出,建議明確企業在有條件的西部省區等量或減量置換電解鋁產能政策,實現落后產能的退出。來源: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