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成品油市場購銷形勢整體低迷 或迎來9連跌
來源:電力資訊 日期:2014-11-25
6月23日之后的這一波成品油價格下跌“狂潮”還在延續。在11月14日成品油價格經歷了7月以來的連續第八次下跌之后,面對充斥于國際石油市場持續的供大于求的矛盾,國際油價仍延續震蕩下滑的走勢。隨著本周又一個調價窗口的臨近,“九連跌”的預期已愈漸濃厚。
據了解,截至11月19日收盤,有關分析機構測算的原油變化率已跌至-4.85%,對應的跌價幅度為230元/噸。“雖然說11月14日調價后的前4個工作日預測調整幅度及趨勢并不準確,但230元/噸的幅度足以表明市場下調預期的濃厚。”卓創資訊成品油行業分析師劉蕓在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全球石油供應依然過剩
按照此前八次累計下跌1.24元/升的幅度測算,相比6月23日24時調價后的油耗成本,目前貨車每月的油耗成本要減少4712元左右。若93號汽油按1.02元/升的累計跌幅計算,目前私家車一個月的油耗成本,要較6月23日24時調價后的油耗成本減少185.6元左右。
據了解,11月27日,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將舉行成員國會議,業界普遍預計,歐佩克可能會繼續減產。“美國取暖旺季來臨,使美國煉廠開工率攀升,還有就是伊朗核談判本周將揭曉結果,如果美國對伊實施進一步制裁則對市場是一大利好,但全球石油供應局面恐難改變。再者,如果歐佩克減產幅度不大,則對市場長期影響不大。”卓創資訊分析師胡慧春在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采訪時說。
依據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新一輪調價初值是按照上一次原油均價,從當前來看,原油跌破80美元/桶之后,油價未見止跌,若國際油價繼續維持在當前價格或進一步下跌,下一輪國內調價預期必然向下。
多數銷售單位穩價經營
價格持續下跌已使油品貿易商“疲憊不堪”。新的下調預期再次籠罩市場,更加打壓了油品貿易商的操作信心。此外,國內經濟增速保持放緩趨勢,廠礦基建開工情況較差,進而影響物流運輸行業,柴油終端需求量有限,特別是冬季來臨,以廠礦作為主要產業的西北地區,柴油市場更是備受打壓。為規避投資風險,油品貿易商皆隨銷隨進,保持低庫存運行,國內成品油市場購銷整體較為低迷。
與此同時,銷售單位出貨壓力雖大,但市場行情低迷,跌價對市場購銷刺激作用有限,大部分地區銷售單位選擇穩價經營。上海、浙江、廣東等地區銷售單位則跌價促銷,幅度在50~100元/噸不等。而陜西、湖北等地區,或因煉廠檢修,或因資源調配不及時,出現資源緊張的局面,故個別單位適度推漲價格,幅度在40~260元/噸。國內成品油主流價格延續微幅下滑的走勢。截至11月20日,國內主營單位93號汽油車提批發均價為8069元/噸,較調價首日下跌13元/噸;主營單位0號柴油車提批發均價為6957元/噸,較調價首日下跌13元/噸。
“短期內對國際石油價格而言,較大的利好消息就是歐佩克后期或減產,不過這僅是市場的預期。”劉蕓表示,在減產消息落定前,國際油價仍將整體維持低位震蕩走勢,本周油價存在穩中收高的可能。“不過對于國內成品油市場而言,前期國際油價跌幅較大,即使后期出現反彈,按目前的原油變化率來看,本周的‘九連跌’也是板上釘釘。因此短期內,國內成品油市場仍將延續低迷局勢,少數單位或承壓跌價,主流價格方面將延續穩中小跌的走勢。”
批發份額大幅收縮
另一方面,由于國際原油期貨持續走低拖累國內成品油價格一路走低,市場操作風險增加,貿易商面臨嚴峻考驗。在批發市場逐漸萎縮的情況下,部分貿易商轉戰零售市場,以求在夾縫中生存。
據了解,今年國內經濟增速進一步放緩,房地產市場低迷及國家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極大地抑制了成品油需求尤其是柴油需求增長。在政策面和需求面的影響下,國內成品油批發價格跌勢不止,導致市場操作風險加大,貿易商批發利潤大幅壓縮甚至出現虧損。
“再者,今年國家貨幣政策不寬裕,部分貿易商已經出現了資金鏈斷裂,導致其批發業務急劇收縮。據了解,目前大部分貿易商操作重心已經轉移到加油站和終端客戶環節,這也意味著成品油貿易在進行洗牌,前期積極投資加油站及開拓終端用戶的貿易商在夾縫中生存下來,而那些僅僅是做批發賺取價差的貿易商將逐漸被市場淘汰。”胡慧春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