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電網持續進行農網升級改造 提升供電質量
來源:電力資訊 日期:2014-11-05
“現在炒茶比以前可輕松多了,只要摁個按鈕,設置一下溫度,過幾分鐘炒好的茶葉就會自動送出來。”10月31日,清遠英德市英紅鎮的茶農張大爺指著炒茶機,高興地向前來“回頭看”調研的省人大代表們介紹。近年來,通過農網改造,當地供電質量大大提升,茶農家家戶戶都用起了自動炒茶機,不但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效益,還可以利用自動化設備根據需要調整茶的成品形狀。
回頭看 農網面貌煥然一新
“英德市的農網改造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平時隨時可見電網施工人員的身影,改造的效果可以說10年不落伍!”省人大代表、英德市大灣麻布村委書記蔡林親歷了該市農網升級改造的全過程,對此感觸頗深,在座談會上對廣東電網的改造努力和成效贊不絕口。當天,省人大組織省發改委、經信委、省農墾總局和廣東電網等單位,共同赴清遠調研一年多來當地農網改造的情況和成效。
“農網改造后電壓質量明顯提高,農村用電量、供電可靠率等指標都明顯改善,廣東電網的農網改造工作為全省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為廣大農民兄弟提供了極大便利”,財經委的一位代表表示。在紅旗臺區現場,省人大代表們走訪了配變臺架和線路,他們普遍認為改造后臺架、線路和電表的安裝都非常規范,而且外表美觀,他們還建議該公司建立健全農網升級完善的長效機制,不斷適應廣東廣大農村用電發展需要。
據廣東電網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近年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新接管了一些縣(市)電網,由于接管前電網基礎薄弱,線路較為陳舊、低電壓問題突出,隨著農村經濟蓬勃發展,用電水平已成為“掣肘”。因此,自去年7月起,該公司對1998年以來接管的、未經改造過的老舊農網開展了專項改造治理,全省共有5200多個項目,涉及5600多個臺區,主要分布在粵東西北地區,共新建、改造配變4161臺,新建、改造低壓線路34363千米,改造已于6月30日前全面完成,農網電壓合格率、供電可靠性獲得明顯提升。
“第二春”與“新契機”
嶺南古邑清遠英德被稱為“中國紅茶之鄉”,英德紅茶在港澳和東南亞地區頗受歡迎。英紅鎮盛產英德紅茶,該鎮農村居民多有種植茶葉樹的傳統,每年他們將茶葉采回家中,通過手工炒茶,賣給當地的茶葉收購商,賺取基本的生活費。
“以前炒10斤茶葉,需要人守著不停地來回翻炒大半個小時,炒茶時火候要夠,手不能停,實在太辛苦了,特別是夏天的時候,衣服濕了一件又一件,而且如果火候沒有把握好,一不小心把茶葉炒焦,就白忙活了一場”。手工炒茶讓制茶者苦不堪言,前幾年他們也嘗試使用自動炒茶機器,但是由于電壓不穩定,機器愣是啟動不了。如今,該鎮的村里立起了一排排嶄新整齊的電線桿子,供電線路也換成了高規格的絕緣導線,供電半徑不超過500米,電能質量完全達標。
據了解,目前英紅鎮有近2成居民以種茶為生,農網升級改造后,當地增加了約50多臺自動炒茶機器,茶葉的產量增加了40%,農民收入增加了50%,有效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水平。
家住英德市大灣鎮長山村的林老伯最近特別開心,他常年在外地打工的兒子決定回家創業,做起了養魚的生意,他和老伴、孫子終于結束了“留守”的生活。“現在村里的用電情況好了,可以用上增氧機這些大功率的設備,我就計劃回來搞一個養魚場。”林老伯的兒子向記者介紹,據了解,長山村地處偏僻,經濟較為落后,以往許多青壯年都選擇外出務工賺而最近越來越多年輕人結伴返回家中經營起自己的小生意。
用電穩定不但帶來了各種家電的普及,也把“網絡營銷”這種新潮的商業模式引進到村里來。林老伯告訴記者,“現在電壓穩定了,我兒子就用電腦注冊網店來賣東西,家里的花生、青菜、走地雞都可以通過網絡賣給人家了”。
既“治本”也解“燃眉之急”
清遠市連南縣地處山區,農村電壓偏低問題突出,改造并非一日之功。預計2到3年時間難解群眾用電的“燃眉之急”。怎么辦?清遠供電局結合現場實際情況,提出了利用低壓調壓器臨時解決居民用電質量問題的方案。低壓調壓器的工作原理與變壓器相似,是通過改變線圈匝數來進行調壓的,相當于小型變壓器。將它安裝在變壓器供電線路的中間偏后的位置,代替新建變壓器,將偏低的電壓調高后再供給用戶,進而解決線路末端用戶電壓偏低的情況。一臺調壓器安裝到運行僅需一個月時間,調壓器安裝后,居民末端電壓可提高10-20伏。
該負責人也表示,與城市電網相比,農村電網設備水平、網架結構等較為薄弱,提升農網供電水平不能期望“一蹴而就”。為此,該公司計劃在2015年之前,繼續對全省10000多個低電壓問題比較突出的臺區實施升級改造,力爭到2015年,農村用戶年平均停電時間縮短為5.05小時,電壓合格率達到98%,確保農村電網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老百姓便捷生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