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核能分會在京成立
來源:電力資訊 日期:2014-08-11
2014年8月8日上午,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簡稱電促會)核能分會在北京正式成立。國家能源局、工信部國防科工局、環保部國家核安全局、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等支持單位有關領導到會祝賀。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中國南方電網公司、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中國電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華北電力大學、清華控股有限公司、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電力規劃設計總院、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中科華核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國核華清(北京)核電技術研發中心有限公司、華能山東石島灣核電有限公司、《經濟》雜志社、中國金融租賃有限公司等來自核能設計、建設、生產、運行及有關媒體等近50個會員單位代表出席會議。石定寰、詹國樞、王信茂、王迎蘇、郝冬秦等業內專家出席會議。
會議選舉了核能分會第一屆會員大會理事會成員單位及理事會領導機構和專家委員會領導機構。會議選舉周小謙為分會名譽會長、歐陽昌裕為分會會長、田力為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選舉葉其蓁院士為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王迎蘇為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在新的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下,核電發展面臨新的良好發展機遇。核電發展關乎地球人類的能否延續、關乎國家的能源安全、關乎千家萬戶人的幸福生活、關乎經濟社會的電力能源保障,關乎中國能源的綠色轉型。核電發展對于中國保持強國威懾力和大國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核電發展對于全面提升中國制造裝備水平、消化吸收過剩產能具有重要作用。發展核電是中華民族對全人類做出的偉大貢獻。中國將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更多的國際義務,真正成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豪民族。
由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等單位發起成立核能分會,能夠從能源、電力、金融、公眾媒體乃至社會角度更好地促進核電發展,進而推進能源電力供應革命。核能分會是一個跨界跨域、資源共享、促進交流、加強溝通、創造合作、對外開放、非盈利、公益性的服務平臺,也是核能領域創新聯盟、產業聯盟、資本聯盟和高端服務聯盟的非盈利公共孵化器。核能分會突出做好六方面特色工作:一是“建新型平臺”,即有別于已有的核能行業協會,核學會等核能業內單位、專家組建形成的協學會,核能分會是跨界跨域、資源共享、非盈利、公益性的溝通服務平臺。成員既有核能業內單位和專家,又有能源電力、金融機構、科研高校、傳媒等單位和專家,是從能源電力角度、投融資角度、社會公眾等多角度促進核電發展,服務于政府、企業、公眾的新型的第三方機構或平臺。二是“聚各方力智”,就是集聚全國上下,行業內外的全社會可聯合利用的力量和智慧,集聚盡可能多的資源來共同促進國內核電產業發展,推動核電走出去。三是“搭溝通橋梁”,作為核能分會重要的核心業務,主要是搭建核電企業與社會公眾良性互動的媒體傳播通道,有效提升政府對核電的接受度和公眾對核電的接受度,著力為核電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條件。四是“融民間資本”,主要是融合促進更多民間力量和社會資本進入核能產業領域和核電市場領域。五是“促新型技術”,作為核能分會重要的核心業務,主要是促進新型核電技術創新、應用,加速推進新核電技術的成熟與商業化落地。六是“拓發展空間”,就是在推動中國核電安全高效創新發展和核能經濟的地位提升中,拓展核能產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發展空間,為保障國家能源電力安全、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會員企業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核能分會堅持邊籌備邊開展工作,已經組織開展了系列核能沙龍、核電課題研究、核電發展調研以及核電公眾宣傳等多項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近中期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助力提升核電社會可接受度。重點研究編制相關流程規范,推動普及核電知識,探索實踐社會可接受性。對影響核電社會可接受度的各因素進行廣泛調研,收集整理核能行業多年來工作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充分借鑒國際經驗和有關成果,結合我國國情、民情、能情、電情和核情,組織研究編制核電社會可接受度工作流程要點,試點先行,總結完善后提供各級政府部門和會員企業參考。定期舉辦社會可接受度研討會,協助做好基礎調研工作。探索選擇電視媒體中的重量級合作單位一起共同制作宣傳核電節目。二是做好促進核電科學發展的院外智庫。貫徹習總書記提出的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研究在核電領域落實落地之策。深化《中國核電管理體制重大問題研究》,組織開展《中國核電發展戰略研究》,重點對“十三五”規劃目標、布局及經濟政策進行研究,對更長遠發展目標、布局、技術路徑及政策進行研究,分階段提出研究成果,及時上報政府有關部門參考。三是做好核電培訓與咨詢服務。依托清華大學的師資力量和厚德人力十多年的培訓經驗,組織開展管理培訓、核電技術培訓及相關資質培訓,開展軟課題研究和咨詢項目研究。